參考MLA格式:
文內註 (In-Text Citations)

通例

在正文部分,MLA格式使用「括號引用」(parenthetical citation)的方式來注明徵引資料。簡言之,當你以引用、概要或改寫的方式提及他人的觀點時,必須在其後括注資料來源。

括號內包含的內容,會因著資料所採用的媒體形式(如印刷物、網頁或光碟)而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文內註提及的資料與「引用文獻」所列的內容必須一致。具體來說,文內註所標示的資料,應該就是對應的「引用文獻」內所記錄的第一個項目。

back to top
樣式

參照MLA格式,文內註主要包含「作者」和「頁碼」兩個項目。換句話說,正文凡引用他人的資料,都應該交代其作者和對應的頁碼,而「引用文獻」部分則會詳細列出相關條目。需要注意的是,MLA格式為求簡潔,只要求列出作者的姓氏(last name),但在中文論文的場合,這種表示方式反容易出現混淆,建議列出作者全名

作者全名可在正文或括號內出現,而頁碼則必置於括號內。具體樣式有三種:

榮新江指出,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後,「英國在利用敦煌學材料研究漢學方面日漸衰落」(頁153)。

只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種種原因,「英國在利用敦煌學材料研究漢學方面日漸衰落」(榮新江 頁153)。

榮新江認為英國利用敦煌文獻研究漢學的風氣,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日漸衰微(頁153)。

以上文內註須輔以篇末「引用文獻」的相關條目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MLA第8版不再列明出版地,唯中文文獻出版者眾多,故建議仍予保留

back to top
印刷物 (Print Sources)(作者為個人)

所有印刷物,包括書籍、雜誌、學術期刊及報紙等等,只需要按照基本樣式,列出作者全名和頁碼。如果正文已提及該作者,則括號內只需提供頁碼。如:

茅以升認為,廣濟橋採用扁平率較半圓拱低的扁弧設計,從現代力學理論來說「可增加強度及穩定性」(頁97)。

廣濟橋選用扁弧而捨棄半圓拱設計,與現代力學理論可謂不謀而合,因為這樣「可增加強度及穩定性」(茅以升 頁97)。

茅以升認為即使根據現代力學理論來檢視廣濟橋,其扁弧設計的確能使橋身更為穩固(頁97)。

而在「引用文獻」部分,應會列出對應條目:

茅以升:《橋梁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

back to top
印刷物 (Print Sources)(作者為團體)

如引用的印刷物作者為團體,你可在文內註列出團體名稱和頁碼作標識。為免文內註太長阻礙讀者閱讀正文,你可適當地使用簡稱,例如將團體名稱「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記作「中大自學中心」。

back to top
同一作者多種著作

如果你要引述同一作者的多種著作,可在括號內標上簡短書名,以作識別。如:

李零指出,清代考據學在古書辨偽上的結論未盡合理,「錯劃了不少偽書」(《何枝可依》 頁64),而近代受其影響的疑古派,判斷成書年代時往往亦較保守,因此「整個估計就偏後」(《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頁197)。

正文若未提及作者姓名,則括號內的項目按「作者」、「書名」及「頁數」的順序排列。如:

近代的疑古派沿用清代考據學的思路,將古書的內容特點視為成書年代的主要依據,於是「整個估計就偏後」(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頁197)。

back to top
作者多於一人

如引用的文獻有兩或三位作者,應於正文或括號內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如:

鄭曉江、李承貴及楊雪騁指出,古人早已明瞭在侍奉長輩的孝道與報效國家的忠道之間,有時存在不能避免的矛盾(頁119)。

作者認為「古代賢哲早就提出過家庭倫理之孝與國家政治之忠有激烈衝突的看法。」(鄭曉江、李承貴及楊雪騁 頁119)。

如引用的文獻有三位以上作者,可選擇列出所有作者姓名,或只列出第一名作者的姓名,然後加上「等」字。為方便閱讀,建議使用後一種方式。如:

朱介國等強調,中國傳統戲劇的道具往往只是一種象徵,即使看來像桌子,在不同的場景下亦可能會切換為不同的事物(頁71)。

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傳統戲劇的道具往往只是一種象徵,即使看來像桌子,在不同的場景下亦可能會切換為不同的事物(朱介國等 頁71)。

朱介國、李壽菊、李宗玉及林琦妙強調,中國傳統戲劇的道具往往只是一種象徵,即使看來像桌子,在不同的場景下亦可能會切換為不同的事物(頁71)。

back to top
引用經典作品

中文經典的編撰方式與現代著作不同,因此在文內註提及這類作品時,建議列出書名、篇名和頁碼作標識。當然,由於經典作品版本甚多,你需要在「引用文獻」部分清楚列明相關資料。如:

莊子認為,無論出於何種理由,自然的本性都不應受到人為的干擾,不然只會導致倏、忽為混沌「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的悲劇收場(《莊子.應帝王》 頁228)。

並在「引用文獻」部分,列出對應條目: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back to top
引用多卷本或分冊本

論文引用同一著作的不同分冊或分卷,需要在頁碼前加上卷數或冊數作識別;只引用同一分冊或分卷,則不必注明。如:

鄧小宇認為,由張愛玲擔任編劇的《南北喜相逢》,其「橋段基本上和十九世紀末英國一部極受歡迎的話劇《真假姑媽》(Charley’s Aunt)雷同」(第3冊 頁19)。

back to top
轉引第三方觀點

嚴謹的論文須避免以轉引的方式引述第三方觀點,宜尋找文獻的原始出處。如確實找不到,則須在括號內加上「轉引自」三字,以為識別。如:

互聯網的興起對新聞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如同丹.吉摩(Dan Gillmor)所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任何人只要有一台電腦、可以連上網路,就等於擁有一家報社」(轉引自陳順孝 頁226)。

back to top
引用互聯網資料

互聯網無疑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不過當中並非所有內容都適合列作論文的引用文獻,因此,引用互聯網資料前宜仔細考慮,該項資料是否可靠的文獻

假如你決定引用互聯網資料,則應注意其文內註的形式與印刷物不同。具體來說,有三點要注意:

1. 文內註的資料應該就是對應的引用文獻內的首個項目(可以是作者名、文章名或網頁名等);
2. 不必加入段號或頁碼;
3. 出版者不必列出網址 ,只需要提及網站名稱,例如「自學中心網頁」而不是「https://www.ilc.cuhk.edu.hk/CH/」。如:

漢末三國之世局勢動盪,百姓為避開戰亂而離開家鄉,及至「待社會穩定後返回故里的情況是十分普遍的」(蘇俊林)。

「引用文獻」部分,列出的對應條目(最後一項是瀏覽日期):

蘇俊林:〈吳簡中「還民」問題再討論 ,簡帛網,2013年11月13日,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1,2014年1月31日讀取。

back to top

©2024. 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版權所有

地址: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一樓 | 電話:(852) 3943 8733 | 電郵:ilc-counsel@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