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MLA格式:
徵引文獻頁(Works Cited Page)

通例

徵引文獻頁應在全文結末另開新頁,以「徵引文獻」四字置中為標題。每條徵引文獻,首行不縮排,自第二行起縮排半吋。如所引為期刊等文章,必須注明頁數,數字間用連接號「–」(en-dash)(MLA建議用hyphen,唯出版一般用連接號,此處建議跟從出版規定),而非「至」為連結符號。

MLA格式以斜體及引號區分書籍及文章,本站建議中文論文改用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作區分。

排序方面,原格式按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文獻,本站建議中文論文改以作者姓氏拼音或筆劃數為排序的依據。注意作者姓名後不必加頭銜,如教授、博士、醫生等均應省略。

back to top
專著

MLA格式會根據作者數目,要求作者名字以先姓後名或先名後姓方式顯示,建議中文論文統一以先姓後名方式標示作者。如作者只有一人,其樣式當如下:

李偉才:《賣隕石的人》,香港:山邊社,1987年。

作者多於一人,可列出第一名作者的姓名,然後加上「等」字,如:

蕭新煌等:《解讀臺港社會意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011年。

當然,也可選擇列出所有作者姓名。如:

蕭新煌、尹寶珊、王家英:《解讀臺港社會意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011年。

若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種專著,順序應按書名首字拼音或筆劃數排列,第二種或以後的著作,可用「替代作者姓名。如: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不過,若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種專著,其中包括獨著和合著,則兩者都要注明作者姓名,並將獨著列於前。如: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作者為團體,可以團體名稱取代著者項。如:

上海博物館:《顧公雄家屬捐贈上海博物館過雲樓書畫集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如書籍不題撰人或標示為佚名撰,則可省去著者項。如:

《天津事蹟紀實聞見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注意排列文獻時,本條應以書名首字為據,若依筆劃排序,當與四劃同列。

如所引專著為翻譯本,應在書名後加注譯者姓名。如:

派崔克.卓森(Patrick Drazen):《日本動畫瘋》,李建興譯,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有時,部分專著因各種理由,會在未作大幅修訂下重印(或叫重刷)。因此,引用專著時須翻閱版權頁,如發現所據為重印本,應在書名後注明原出版日期。如:

李澤厚:《論語今讀》,2010年,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

反之,假如專著經過修訂後再版,則只須在書名後標示版次,而不必注明原出版日期。如:

姚一葦:《戲劇原理》,第二版,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總括而言,要分辨手上的專著是重印本還是修訂本,可翻閱書內版權頁,若顯示「2004年2月二刷」,即為重印本;如顯示為「2004年2月二版」,則為修訂本。

如引用的專著為多卷本或分冊本,須在書名後標明卷數或冊數。如:

周蕪:《中國版畫史圖錄》,下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至於中文經典,因版本甚多,標示的方式與文內註不同,應注明整理者的姓名,以及書籍的全稱。如:

周振甫:《周易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96年。

back to top
期刊

MLA格式徵引期刊的方式與專著稍有不同,如須列出篇章及期刊名稱,出版日期須包括月份,而出版社則可省略不提。以雜誌為例,假如作者具名,其樣式當如下:

文潔若:〈日本佛教是從中國傳去的〉,《香港文學》,2013年7月,頁57。

報紙的徵引格式與雜誌相近,但出版日期應列明日子,且頁數以版面作替代。如:

黃健明:〈避稅天堂的好與壞〉,《信報》,2016年5月26日,頁A12。

假如篇章未有署名作者,則可省去著者項。如:

〈鴨脷洲利東邨地基工程完竣〉,《香港工商日報》,1984年11月30日,第一頁。

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的徵引格式,同樣是在標示出版日期時有特定要求,應先列出卷數(如有)及期數,然後以括號標示出版年份。如:

林育生:〈泰國一貫道的發展與社會變遷〉,《亞太研究論壇》,第61期(2015),頁55–85。

假如所引用的篇章收錄於學術期刊特刊,則應在期刊名稱前列出特刊主題,並在期刊名稱後加注「特刊」二字。如:

許勝懋:〈「唯手機族」對未來電話調查的挑戰與啟發〉,政治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特刊,第34期(2015),頁33–65。

back to top
其他印刷物

MLA對其他印刷物有不同要求。以論文集為例,其樣式與期刊相似,但要在書名前加上編者姓名,出版日期則只需注明年份。如:

胡新:〈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力學史與方法論論文集》,武際可、隋允康編,2003年,頁85–93。

學位論文的樣式則與專著相似,但須在論文題目後標注論文字樣,出版社及出版日期則以院校名稱及學位頒授年份作替代。如:

毛瑋豫:〈對中國大學生創業經歷的一項探索性研究〉,碩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

假如徵引內容為字典、詞典或百科全書的條目,只需列出條目名稱、書名及出版日期,其他項目可從略。如:

「八卦衣」:《京劇知識詞典》,2007年。

政府刊物的徵引樣式,只需列出著者名(多為部門名稱)、刊物名及出版日期,MLA格式要求列明所在國家或地區,建議在開首加注括號標示。如:

(香港)教育局:《學前教育指引》,2006年。

小冊子的樣式與佚名專著相同,即列出刊物名稱、出版機構及出版年份。如:

《幼兒玩具選擇》,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2007年。

back to top
電子資源

電子資料的內容繁多,形式不盡一致,可以的話,建議列出作者、篇章名稱、網站名稱、出版日期、網址(不必列出http://)及瀏覽日期等項目,以便讀者搜尋。以網頁內容為例,其樣式如下:

香港金融管理局:〈2016年4月份貨幣統計數字〉,金管局網頁,2016年5月31日,www.hkma.gov.hk/media/chi/doc/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2016/20160531c5a1.pdf,2016年6月3日讀取。

引用文字以外的資料,例如繪畫、雕像或照片,須列出作者、作品名稱、創作年份、收藏機構、網頁名稱及瀏覽日期。如:

沈周:〈廬山高〉,146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2015年12月29日讀取。

至於網上影片,須列出作者、影片名稱、網頁名稱、發佈日期、網址(不必列出http://)及瀏覽日期。如:

江河音樂之聲:〈梁祝〉(二胡、小提琴),YouTube,2014年2月24日,www.youtube.com/watch?v=tqxXLcuAeOU,2016年4月7日讀取。

社交媒體的樣式與網上影片相似,唯發佈日期須標明時間。如:

書寫力量:〈第四屆大專文學巡迴 「戲遊文間」活動簡介〉,Facebook,2017年10月23日下午8:00, www.facebook.com/ThePowerofWordsCUHK/,2017年11月19日讀取。

back to top
其他資料

無論訪問以文字還是錄像方式作紀錄,都應列出受訪人物、訪問名稱、製作機構及訪問年份。如屬自己採訪的內容,則可用「私人訪問」取代第二及第三項。下面以錄像形式的訪問為示例:

王世襄,《傑出華人系列》,香港電台,2003。

演講辭的樣式,應列出演講者名稱、演講辭篇名、活動名稱、主辦機構、活動地點及舉行日期等項目。如:

沈祖堯:〈中文大學五十載〉,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周年校慶晚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3年12月8日,校長致辭。

無論電影正在戲院上映還是收錄於影碟內,都應列出電影名稱、導演、主要演員、製作機構(或發行機構)及上映年份。如:

《阿飛正傳》,王家偉導演,張國榮、劉德華、張曼玉、劉嘉玲、張學友、潘迪華、梁朝偉主演,寰亞電影發行有限公司,1990年。

電視節目與電影不同,只需列出節目名稱、系列名稱、製作機構(或播放機構)、播放地區及播放日期。如:

《愉快地學習》,《鏗鏘集》,香港電台,香港,2010年3月14日。

為求簡潔,徵引唱片只需列出演出者、專輯名稱、出版機構及出版日期。如:

許冠傑,《鬼馬雙星》,寶麗多,1974年。

back to top

網站地圖 | 首頁

©2024. 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版權所有

地址: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一樓 | 電話:(852) 3943 8733 | 電郵:ilc-counsel@cuhk.edu.hk